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
水餃的英文是jiaozi,還要再說dumpling嗎?Apr. 28, 2016
水餃的英文是jiaozi,還要再說dumpling嗎?/曾泰元(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)
中餐裡有些主食或點心,經常英譯為dumpling,如水餃、鍋貼、餛飩、湯圓、元宵、粽子、燒賣、小籠包。
用dumpling來翻譯這些食物雖然普遍,也行之有年,不過卻有待商榷。
英文的dumpling作為食品,傳統上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小麵糰,接近我們的麵疙瘩,另一個是小水果派,是種焙烤而成的水果餡甜點。
很明顯的,中餐裡的水餃、鍋貼、餛飩、湯圓、元宵、粽子、燒賣、小籠包,都與dumpling相差甚遠。
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,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與dumpling類似的東西。
隨著英文的全球化,dumpling這個字眼也搭上多元文化的馬車,逐漸有了豐富的內涵與多元的面貌,不再是鐵板一塊。
然而如果英文已經接納了這些來自中文的詞彙,我們何必繼續削足適履,勉強套用?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)是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,已經收錄了中文「餃子」的音譯詞jiaozi。
或許大家還覺得彆扭,不過源自中文的jiaozi已經登堂入室,是一個通過認證、實實在在的英文單字了。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也收了來自日文的gyoza,指的是日本的餃子,一般就是煎餃。
嚴格來說,餃子是統稱,用水煮的叫水餃,用蒸的叫蒸餃,用油煎的叫煎餃,然而許多人都習慣以最常見的水餃作為統稱,以部分代表全體。
餃子的英文是jiaozi,因此若要認真區分的話,水餃可以更精確地翻成boiled jiaozi「煮餃子」,蒸餃可以翻成steamed jiaozi「蒸餃子」,煎餃可以翻成fried jiaozi「煎餃子」。
鍋貼在各地或有不同的樣式,某些地方的鍋貼就是煎餃,但台灣的鍋貼與煎餃不同,一般為長條狀。
鍋貼的英文是pot sticker,在英文行之有年,各大英文詞典多有收錄。
pot sticker是來自中文的一個借譯詞(loan translation),pot翻譯了中文的「鍋」,stick翻譯了中文的「貼」,因此pot sticker描述的就是鍋子(pot)上面貼著(stick)的東西(-er)。
餛飩有不同的名稱,在廣東叫雲吞,在台灣叫扁食,在四川叫抄手。
餛飩的英文是won ton,是廣東話的音譯,早已通行英語世界,許多英文詞典都有收錄。
湯圓和元宵的關係有點複雜,有人認為是同物異名,也有人認為二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,之間的區別這裡不予討論。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也收了音譯自中文「元宵」的yuan hsiao,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的糯米甜品。
然而與元宵類似的湯圓,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並沒有收錄。
代表端午節的粽子,只能在澳洲出版的一本中小型、非主流的英文詞典找到。
這本《葛羅里國際詞典》(Grolier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)是唯一一本收錄粽子的英文詞典,它把粽子翻成Tsung Tzi rice dumpling,四個字作為詞典的詞頭(headword)雖然偏長,詞頭的拼音、詞條裡的標示和定義也都有些問題,不過這個譯自中文的英文詞彙音義兼顧(Tsung Tzi為音,rice dumpling是義),獲得英文詞典的肯定,還是頗為令人欣喜。
燒賣在中國各地都有,小籠包源自江南風行世界,二者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正式受到英文詞典認可的說法,有點遺憾。
不過鑒往知來,如果我們看看上述的諸多前例,就知道燒賣、小籠包將來還是要以音譯為主。
燒賣的英文就是shaomai,小籠包的英文就是xiaolongbao,頂多在這兩個音譯詞後面加上dumpling,讓不懂中華美食的外籍人士有個參考座標。
大家或許有所不知,最權威的《牛津英語詞典》老早就收錄了man t’ou「饅頭」和pao-tzu「包子」這兩個音譯詞了。
饅頭(man t’ou)在1955年就進到了英文,包子(pao-tzu)更早,1927年就為英文所納,只不過養在深宮人未識罷了。
有這麼多前例可循,我們還有必要為了這些文化特色詞那麼遷就英文、那麼傷腦筋地在英文裡打轉嗎?答案,應該是不言自明了。
水餃的英文是jiaozi,還要再說dumpling嗎?Apr. 28, 2016
水餃的英文是jiaozi,還要再說dumpling嗎?/曾泰元(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)
中餐裡有些主食或點心,經常英譯為dumpling,如水餃、鍋貼、餛飩、湯圓、元宵、粽子、燒賣、小籠包。
用dumpling來翻譯這些食物雖然普遍,也行之有年,不過卻有待商榷。
英文的dumpling作為食品,傳統上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小麵糰,接近我們的麵疙瘩,另一個是小水果派,是種焙烤而成的水果餡甜點。
很明顯的,中餐裡的水餃、鍋貼、餛飩、湯圓、元宵、粽子、燒賣、小籠包,都與dumpling相差甚遠。
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,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與dumpling類似的東西。
隨著英文的全球化,dumpling這個字眼也搭上多元文化的馬車,逐漸有了豐富的內涵與多元的面貌,不再是鐵板一塊。
然而如果英文已經接納了這些來自中文的詞彙,我們何必繼續削足適履,勉強套用?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)是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,已經收錄了中文「餃子」的音譯詞jiaozi。
或許大家還覺得彆扭,不過源自中文的jiaozi已經登堂入室,是一個通過認證、實實在在的英文單字了。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也收了來自日文的gyoza,指的是日本的餃子,一般就是煎餃。
嚴格來說,餃子是統稱,用水煮的叫水餃,用蒸的叫蒸餃,用油煎的叫煎餃,然而許多人都習慣以最常見的水餃作為統稱,以部分代表全體。
餃子的英文是jiaozi,因此若要認真區分的話,水餃可以更精確地翻成boiled jiaozi「煮餃子」,蒸餃可以翻成steamed jiaozi「蒸餃子」,煎餃可以翻成fried jiaozi「煎餃子」。
鍋貼在各地或有不同的樣式,某些地方的鍋貼就是煎餃,但台灣的鍋貼與煎餃不同,一般為長條狀。
鍋貼的英文是pot sticker,在英文行之有年,各大英文詞典多有收錄。
pot sticker是來自中文的一個借譯詞(loan translation),pot翻譯了中文的「鍋」,stick翻譯了中文的「貼」,因此pot sticker描述的就是鍋子(pot)上面貼著(stick)的東西(-er)。
餛飩有不同的名稱,在廣東叫雲吞,在台灣叫扁食,在四川叫抄手。
餛飩的英文是won ton,是廣東話的音譯,早已通行英語世界,許多英文詞典都有收錄。
湯圓和元宵的關係有點複雜,有人認為是同物異名,也有人認為二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,之間的區別這裡不予討論。
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也收了音譯自中文「元宵」的yuan hsiao,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的糯米甜品。
然而與元宵類似的湯圓,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並沒有收錄。
代表端午節的粽子,只能在澳洲出版的一本中小型、非主流的英文詞典找到。
這本《葛羅里國際詞典》(Grolier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)是唯一一本收錄粽子的英文詞典,它把粽子翻成Tsung Tzi rice dumpling,四個字作為詞典的詞頭(headword)雖然偏長,詞頭的拼音、詞條裡的標示和定義也都有些問題,不過這個譯自中文的英文詞彙音義兼顧(Tsung Tzi為音,rice dumpling是義),獲得英文詞典的肯定,還是頗為令人欣喜。
燒賣在中國各地都有,小籠包源自江南風行世界,二者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正式受到英文詞典認可的說法,有點遺憾。
不過鑒往知來,如果我們看看上述的諸多前例,就知道燒賣、小籠包將來還是要以音譯為主。
燒賣的英文就是shaomai,小籠包的英文就是xiaolongbao,頂多在這兩個音譯詞後面加上dumpling,讓不懂中華美食的外籍人士有個參考座標。
大家或許有所不知,最權威的《牛津英語詞典》老早就收錄了man t’ou「饅頭」和pao-tzu「包子」這兩個音譯詞了。
饅頭(man t’ou)在1955年就進到了英文,包子(pao-tzu)更早,1927年就為英文所納,只不過養在深宮人未識罷了。
有這麼多前例可循,我們還有必要為了這些文化特色詞那麼遷就英文、那麼傷腦筋地在英文裡打轉嗎?答案,應該是不言自明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